【剖析】能源危机之下 电动工程机械市场能否借机“上位”?余力不足or大有可为?
最近,俄乌冲突升级加剧,全球燃油价格正在疯狂飞涨,油价甚至进入“9元时代”。毫不夸张地说,全球正遭遇新一轮能源危机,且对其相关产业带来的“荒恐”正加深。
“油价上涨”甚嚣尘上,对于“用油大户”的工程机械行业而言,是否能借机加快其电动市场的渗透率?我们从宏观政策利好、产业链布局、市场发展困境等内外部环境结合来一一论述。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,新能源也不例外。
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全国“两会”的政府报告出台了多项有关能源转型、供应链稳定、新能源固定投资等新政,如先立后破,推进能源低碳转型;确保能源供应,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;加快布局新基建,推进智能充电桩、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建设。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,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
除了政策端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之外,企业层面围绕新产品、新技术及配套服务等方面,正加大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,为行业新能源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。
近年来,三一重工推出30余款电动化产品,涵盖纯电、换电、氢燃料3大补能路线,并建立首座智能换电站,联合宁德时代打造全国首条电动重卡干线;徐工50多款电动化产品覆盖了公路物流、矿山施工、市政环卫、城市建设等细分领域,服务涉及电池租赁、保养、回收等业务,并与国家电投、玖行能源、无锡兰斯顿合资拓展换电产业链;中联重科发布8大系列16台新能源产品,包括全球首款纯电动泵车以及全球最大118吨非公路纯电动宽体自卸车等;柳工与中国华电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能源合作,与汽车国检中心合作推进工程机械电动化标准制订、研发测试技术支撑等事宜。此外,临工、山河智能、山推、英轩、博雷顿等企业正大力深耕电动化市场布局。
从入局电动产品,到如今不断拓展新品类和新技术线路、以及不断完善配套服务,这些举措表明了国内企业正加快推进新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,在延伸新能源工程机械产业链条上又迈出了关键性一步。
据BCG研究表明“当前工程机械电动产品的渗透率不足1%”,且从去年1-10月实际销量看,挖掘机、推土机、装载机等电动产品销售仅为百台。新能源转型升级浪潮下,虽有诸多利好政策加持,以及企业的合力攻坚,但面对巨大的市场蓝海,电动化发展之路仍面临着诸多难题,可谓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
关于国内电动工程机械所面临的挑战,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曾表示:“一是电容量不行;二是成本增加太多,使用成本降了,但制造成本或一次性购买成本仍居高不下;三是电动设备使用环境并不特别匹配,充电设施不足,施工场地的充电条件一般都不是太好。
据了解,2021年电动装载机最低的市场价格达到了70多万元。相比同类型传统机械,电动工程机械虽然使用成本下降,但购买成本却高出1~2倍,这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。
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设备的核心部件,不仅制造成本昂贵,对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压力。同时还面临着电池技术不成熟的现象。如电池容量不足,续航短,不能长时间持续作业,导致工程进度缓慢。
从工况应用上看,尽管电动技术在乘用车领域应用已非常成熟,但工程机械施工多位于高振动强度等恶劣环境中,这对电池这类电器部件要求尤为严苛。而目前我国电池技术发展仍不成熟,电池容量不足,续航短,不能长时间持续作业,导致工程进度缓慢。
此外,由于国内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,覆盖面低,导致工地上的设备转场作业困难,无法及时补充电量。即便在工地自行安装充电桩,安全性也不能保障。
眼下,工程机械若想全面加速电动化进程和更大规模应用。除了利好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外,亟需企业自身从更高视角来规划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生态建设。其降本增效、充换电配套服务、新能源卡脖子技术等核心问题,仍是各大企业攻坚的关键所在。
展望未来,得益国家政策持续扶持、三电技术不断成熟、生产及制造成本的控制,电动市场大有可为。预测2025年国内工程机械电动市场渗透率达到4%,并有望迎来一轮爆发期。
新能源未来将用20年去改变全球能源格局,走过传统化石能源200多年走过的道路。我们期待在这20年内,工程机械领域也将会出现“电动版Tesla”,中国工程机械电动化前景广阔,值得期待!
(文章来源于聪慧工程机械网)